新闻事件:
近日
警方接到李女士报警
称其女儿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
银行卡被盗刷
损失186300元
经了解
李女士12岁的女儿有部手机
平常用来交网课作业
前不久
其女儿收到一条
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
称只需出借微信号
投票打榜5分钟
就可获得588元的报酬
小朋友年幼无知
被骗子诱惑
直接将手机上的
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
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
随后“客服”告知李女士女儿
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
要封停30天
期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
不然会被永久注销
且影响个人征信
小朋友直接被吓懵
也不敢告诉家人
由于李女士忘记女儿的微信
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
又没开通短信提醒
直到一个月后
才收到银行卡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
经查流水
李女士银行卡前后被盗刷59次
金额达186300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
诈骗分子也将目标转向了
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
骗子大多利用孩子
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
诱导他们上当受骗
套路分析
套路一:免费游戏装备陷阱
骗子通常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价装备”“免费皮肤”“游戏账号出售”等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私下交易,最后拉黑。
套路二:红包返利骗局
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
套路三:解除“防沉迷”系统骗局
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密码来骗取钱财。
套路四:假明星发“福利”
不法分子诱骗未成年人加入“明星粉丝QQ群”,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警方提醒
家长们要监督好孩子的学习生活
时时提醒孩子
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陌生人
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
一律不理、不点
同时,也要加强
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
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
新闻点评:
评论:如何保护孩子免受网络骗子的侵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手机,并成为网络骗子的目标。这个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家长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孩子们的保护,避免他们受到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首先,我们要承认孩子的年龄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并且对来自网络的看似有利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和社会成员,应当加强对孩子们网络安全的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永远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轻易提供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通过教育他们分辨真假信息,让他们明白网络上并非所有东西都是真实可信的。
其次,互联网平台和游戏开发者也有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他们应该增加防骗的提示和机制,例如,在游戏中加入防骗教育的内容,提示孩子们识别网络骗子的手段和伎俩。同时,平台方还应该提供便利的举报渠道,让孩子们能及时报告和寻求帮助。
另外,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我们不仅要监督他们的学习生活,还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防骗意识。我们应该教育他们识别骗局和避免冲动行为,比如不轻信陌生电话、不随意点击链接、不将支付密码告诉他人等。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们的交流和共同活动,增进互相的信任和了解,使孩子们能够在遇到骗局时主动向家长寻求帮助。
总而言之,保护孩子免受网络骗子的侵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互联网平台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教育孩子们远离网络骗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防骗意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监管,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安全地成长。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们的权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