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价格直降”“全网最低”“错过再等一年”……“双11”期间,不少商家纷纷亮出低价吸引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各类诱人口号在直播间密集出现。虚假低价营销手段影响了不少人的购物体验。

近期,川渝陕等六地消费者组织联合发布网购消费典型案例,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最低价”宣传,要多渠道、多平台比较。

低价本该直观可感,奈何成了商家的文字游戏。获取低价折扣往往伴随大量附加条件,购物过程十分复杂,消费体验明显降低。

在今年的“双11”促销潮中,“囤货套装”成为常见的套路,想享受优惠往往需要成倍数量地购买商品,否则价格与平时差别不大。此外,不少低价促销还伴随着竞争性限制条件,限时限量限名额,消费者不能敞开买、随心挑。当消费者发现与期待的低价优惠相去甚远时,对这类口号就会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任。

如今,不少商家抛出“把低价进行到底”的口号,试图以“最低价”来吸引眼球,但“最低价”的提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最佳”“最高级”等极限词汇。

商家大肆虚假宣传所谓“最低价”,可谓于法不合;损害消费者体验和自身声誉,可谓于己不利。

“最低价”固然吸引眼球,但更重要的是用好产品和优服务让消费者满意、让顾客回头,“低价低价再低价”不应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竞争力。对于随意宣传“最低价”等行为,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更好规范经营行为。平台也须明确和压实管理责任,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渠道,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

消费者面对低价口号时,也应保持理性,做到适度消费,在遇到纠纷时,善用各类途径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总之,“最低价”往往有代价,只有当价格直观体现优惠程度,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促销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新闻点评:

评论: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低价”成为商家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然而,也有不少商家利用虚假宣传的手法,打着“最低价”的旗号吸引眼球。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损害了商家的自身声誉。

首先,虚假宣传所带来的购物体验降低是显而易见的。消费者在看到诱人的低价标语后产生购买欲望,但实际上他们往往会发现,要享受到这个低价,需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购买数量的限制、时间限制等。这使得购物过程变得复杂而繁琐,让人感觉被误导和骗取。当消费者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后,他们对商家的宣传口号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了信任,对商家的购买意愿也会减弱。

其次,虚假宣传对商家自身的声誉也是一种损害。商家利用“最低价”的宣传口号来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这样的提法本身就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商家的虚假宣传不仅违法,也会让消费者对商家的诚信产生质疑,损害商家的形象和信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商家应该更加注重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依赖虚假宣传来吸引消费者。

对于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更好地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商家不仅应该遵守广告法的规定,还应该注重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电商平台也应明确和压实自身的管理责任,认真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只有通过监管和规范,才能真正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护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保持理性消费,不要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在购物时,我们应该对比不同渠道和平台上的价格,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掌握维权的途径,当遇到购物纠纷时,及时采取行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最低价”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最优惠的选择。商家应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消费者也应该保持警惕,理性购物。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和监管的加强,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