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团队最新发现23个长新冠蛋白标志物,将有助于长新冠高危人群早期识别,为研究长新冠的机制提供分子层面的线索。近日,该研究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上发表。
研究团队介绍,全球既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中有10%存在长新冠,影响涉及多器官系统。长新冠的机制假说包括感染后组织中残留的病毒、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与宿主蛋白交叉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等,但这些假说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目前长新冠的诊断和治疗仍具有挑战性,缺乏早期识别及干预的生物标志物。蛋白组学是发现长新冠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重要途径,但既往发表的新冠病毒远期蛋白组学研究随访时间较短,且往往缺乏与临床表型数据的整合分析。因此,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揭示新冠患者生物过程恢复模式、探究可能影响新冠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蛋白质,对于研究长新冠机制至关重要。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团队、北京协和医院黄超兰团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纳入181名2020年1月至5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新冠患者,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81名未感染新冠的人群进行社区对照,对出院的新冠患者发病后六个月、一年、两年3个时间点及社区对照的血浆样本进行蛋白组学检测。
研究团队发现,新冠患者发病后两年存在4种主要的生物过程恢复模式,包括与神经元生成和分化相关的通路在感染后2年内持续受到抑制等。最终,以多系统表型驱动在4种生物过程恢复模式的重点通路中,研究团队获得23个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长新冠蛋白标志物,标志物与肺功能、长新冠核心症状等相关联,这将有助于长新冠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并为新干预措施的研发提供靶点。
新闻点评:
这项研究的新发现对于理解和管理长期COVID-19(长新冠)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COVID-19疫情自爆发以来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关于长新冠的机制和预后仍有很多未知。这项研究通过追踪被感染者两年的生物过程恢复模式和蛋白质标志物,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对长新冠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研究团队的介绍,全球有10%的已感染人群存在长新冠,并且长新冠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仍然面临挑战,因此找到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蛋白组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表型数据的整合分析,研究团队成功地发现了23个与长新冠相关的蛋白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与肺功能和核心症状等因素相关联,可能成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开发新的干预措施的潜在靶点。
虽然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例如,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如何?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总之,这项研究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长期COVID-19的机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揭示不同生物过程的恢复模式和发现与长新冠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我们有望能够更好地识别高危人群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从而提高长新冠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这项研究仍然只是一个开端,还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