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被解雇的信息在网上流传。11月1日,中新网就上述信息向韦东奕所在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求证,该学院综合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韦东奕仍在职。该学院宣传处工作人员说,“没有收到有什么变化的消息。”新闻点评:评论:“北大韦神”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韦东奕在网上走红的原因既体现了公众对数学才华的赞叹,也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对特立独行的个人形象的追捧。然而,最近有关他被解雇的传闻引发了更多的猜测和关注。
目前,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官网上,“全体教员”一栏中仍挂有韦东奕的简历信息。截至发稿,中新网尚未联系到韦东奕本人。
截图自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官网
2021年5月,有自媒体到北大寻找北大学子给准备高考的考生打气,期间偶遇到看似学生、实为北大教师的韦东奕。
彼时,他头发凌乱、不修边幅,甚至看起来有些憨态可掬,手里还拿着一大瓶外标签已掉落的矿泉水瓶,外加一个装着白馒头的塑料袋。
简单介绍自己后,韦东奕就给准备参加高考的学子加油、打气:“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然后,他笑着坦言,“我也不会说别的。”
他质朴、不善言辞的形象和在数学方面令人惊艳的天赋实力形成了反差,被网友称为“韦神”,红遍互联网。
走红之后,关于他工作和个人生活的传闻越来越多,常常登上社交媒体热榜。
今年年初,一则“‘韦神’从北大离职”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没这回事。”
此前,韦东奕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希望不被外界关注和打搅,因为“怪怪的”,“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
公开资料显示,韦东奕于2007年升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8年高一时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09年高二时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21年获得达摩院青橙奖。
首先,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虚假消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是无法估量的。这个事件中,虽然韦东奕所在学院明确表示他仍在职,但传闻犹如病毒一般快速传播,导致公众对他的去留产生了疑虑。这也说明了我们在面对信息时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不盲从于虚假或未经证实的消息。
其次,这个事件也引发了对高校教师职业稳定性的讨论。韦东奕作为北京大学的助理教授,他的待遇和前景一直备受关注。更广义上,这反映了整个教师群体在职业发展和稳定性方面面临的压力。教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职业地位和权益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对于这个事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权益保障,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和有尊严的职业环境。
最后,这个事件让人反思公众对个体的包容度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韦东奕作为一位在数学领域有亮眼成就的年轻学者,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但他也多次表达了希望不被外界关注和打搅的意愿。这个事件不仅应该引起我们对个体隐私权的关注,也提醒我们在关注公众人物的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个人空间和尊重。
总之,这个事件既反映了社交媒体对个人形象的追捧,也带来了有关教师职业稳定性和个人隐私权的思考。我们应该保持思考的头脑,对信息进行甄别,为教师的权益争取更多关注和保障。同时,也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隐私权和个人空间。